从人员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。
四大长老:
东长老,以前是六扇门的总顾问。(跟小郭爹一个级别的,能叱诧风云)
西长老,是大理段氏的六十八代传人。(大理段氏,前朝皇族,位高权重。)
南长老,是南少林三十六房出来的。(后详。)
东长老明显是朝廷功臣,这里主要说一下另外两位。
大理段氏,大理的政权比大明朝还早四百多年,一直统治着大理国(云南地区),直到蒙古国入侵(元朝建立)。元朝建立后大理段氏也依然替元朝管理云南地区。直到元朝灭亡,仍然效忠着元朝,并与明朝抗争。后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镇压下归降,并得到赐号。
南少林三十六房,都知道南少林是出自北少林,但是具体渊源却大有文章。南少林始建于南朝时期,起初名为林泉院。而林泉院的习武之风,却是起于唐朝。
隋唐统一战争时期,当时的少林寺曾辅佐唐王平乱,并立下奇功。唐朝建立后,唐太宗为表彰少林平乱之功,敕封少林寺方丈昙宗为大将军。
战乱平息之初,各地贼寇四起,百姓怨声载道,而这贼寇又以福建为首的东南沿海一带最为猖獗。彼时有一人名唤路得才,此人乃战乱时的反叛将领,被唐讨伐后聚众东南沿海沦为强盗,夜集明散,弄得民不聊生。于是太宗令少林方丈命十三棍僧中的道广、僧广、僧满三人带五百武僧入闽平暴,并在当地收下不少禅宗弟子。因剿匪有功,当地百姓深为敬仰,此后“少林僧兵”的美名便得以传出。事毕三人回禀方丈,昙宗方丈送一首偈语让其在福建建一座南少林寺。偈语是“傍海平盗日月久,九莲山下有宿头;南北少林同一寺,大乘禅在心中留”。自此,便有了南少林之说。
再说这“三十六房”,前面说到“道广、僧广、僧满三人于福建等地收下不少禅宗弟子,以此维护一方安宁,进而建立南少林寺。” 而在南少林建立伊始,便将这僧兵传统延续。
上面讲的是南少林三十六房的由来,但毕竟是唐朝时期的事,距明朝相去甚远。那明朝时的南少林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?
据樵书二编卷九载,嘉靖三十二年(公元1553),倭兵入犯苏淞海滨(日本攻打上海),该地兵民起而御之(防守),不克(没守住),操江蔡克廉更募僧众(蔡克廉是人名,操江为官职,也就是都御史,相当于中纪委。这个叫蔡克廉的官员召集了一群僧人),彼等勇猛善战(个顶个的能打),大破倭寇(赢了)。
可见,南少林从唐朝起,便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,一直到明朝也是如此。
不难看出这三人都是明朝的股肱之臣。
=====
葵花派的另外一人:白三娘,六扇门必吏(密使)。
这样可以得出结论:葵花派应该是六扇门或者是朝廷的地下情报组织。并集培育人才及执行任务于一体的战略目标(明朝的神盾局)。
还有佐证:
1、白三娘曾对老白说:“我教你追踪、反追踪,这些都是捕快的本事,谁让你不争气,天天净跟着姓姬的那哥俩瞎混。”
2、剩下的一个北长老,没有武功,能当上长老是因为他是其他三位长老的二大爷。加上后来四人因打麻将分钱不均大打出手,相继丧命。这些都象征了已经日薄西山的大明政权。
领导昏庸无能,内部腐化,朋党之争严重,基层群众民怨沸腾(国家农民起义成风,帮众不知所力,各有离心。)。